求神 🙏 拜佛 💿 道乐 📀 佛曲 📝 关于...
  行善去恶 功过无私
   文 / 刘超 2021年1月26日
  作为一部道教劝善书,《太上感应篇》是将诸多因果报应集中起来,诸多善恶标准囊括其中的道教经典。这里要讲的是其中开端的4句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。
  现在,有很多人虽口念慈悲,但没有善信;而修行的人,又断除不了恶。为什么呢?这是由于我们修道人听经听得少了。虽然,听经和读书所得到理论知识是相同的,但读各种书特别是现代的书,需要起心动念;而听经却是身心一致,不必起心动念,可以闭眼去体悟经教的力量,在一念之间,随感而得,无需挂怀。听经融合了读经,进而,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讲经来体悟整部经典,那更是一举两得的事。
  须知,道祖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心性的流露。何为心性?即《太上老君说了心经》中所说的“观真心,证真性,以得道”。看来,修炼心性是修道的基本法门。三教中,儒家修的是正心,佛教修的是明心,而道教呢?修的乃是存心。《易经》云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一语点破存心厚道的人必有后福,存心狭小刻薄的人,固然当前兴旺,但不久必会衰退。所以存善心方可以变化自身的气质进而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一切,这就是所谓教化的力量。
  让我们来看繁体字的“感”和“應”,它们的下半部都有一个心字,可见感应就是要动心。三才贯通,都是有感应的。有感必应,随感随应。所以,《太上感应篇》开端这4句,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,以时刻警醒自己。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”道祖早已给我们点破了玄机。试问一切众生,谁不求福报,谁不希望避免灾祸?但是,吉凶祸福从哪里来?这4句话便是其根源之处。
  在这里,我很想谈谈自己了解到并且还在坚持的两个方法。
  第一个方法,就是要亲近明师,亲近善友。
  大家心里可能会想,如今要找一个说说真心话的人都难,去哪里寻得自己的明师、善友呢?明师,顾名思义,是给我们正确指引的,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的。这种人在各个领域都会成就他们教化众生的功德。在还没有寻得自己的明师前,建议大家就将三清道祖尊奉为自己的明师,将三清道祖为我们留下来的三洞经典视为指路的明灯。那善友在哪?告诉大家,善友就在我们身边。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其实就是指教我们的善友,虽然他们未必是饱学之士,但是却也能带给我们悟道的契机。
  正所谓“日日行善,福虽未至,祸自远矣;日日行恶,祸虽未至,福自远矣。为善如春天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;作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缺,日有所损”。那有什么好的方法来知道祸福的增减呢?
  我推荐给大家的第二个方法,就是恢复道教填写功过格的传统。功过格是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。其做法非常简单,左页记录善言善行,为功格,打上正分;右页记录恶言恶行,为过格,打上负分。一天之中是行善还是做恶,动了善念还是恶心都要马上记录下来。还要将自己每天的言语、行为与《太上感应篇》的善恶项目进行对照,不仅记录其发生的次数,还可以做个简要的概括。每到月底作一小计,每到年底再作总计。“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;一日有三恶,三年天必降之祸”。所以要督促自己更加勤修,不可懈怠。
  当然有的信众可能会觉得用笔记录有点吃力,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信众。我还有个替代办法:准备黄、黑两种豆子,以黄豆记善,黑豆记恶。每发一次善念、善行,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;反之,则投黑豆。只要时间一长,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自己将来是善缘多还是恶缘多。要时刻谨记功多者得福、过多者得咎。
  行善或是作恶,都自有报应。在半年的记录中,我明显感觉到确实如此。翻看过去的功过,其实就是给自己一个提醒,给自己一个方法。可以说,功过格是我的不教之师、不说之友。它时时都在监督我的日常行为。
 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,由于长期为人际关系和经济压力所困扰,总做噩梦。他越怕就越焦虑,进入了一种身心交瘁的恶性循环状态。我对他说:“失眠多梦,必然有魔。心魔在先,外魔在后。”正是内心的障碍使他的身体发生病变。我推荐他去参加放生活动,并同时做功过格。他去做了,不久后身体竟奇迹般地完全康复了。再往后,坚持放生并依靠功过格修行,他的气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  我相信,在长时间做功过格之后,即使不将善恶功过付诸纸上,它也会刻在我们心里。到那时,才是功过格带给我们的莫大福报。道门有句名言——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。这句话是说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;在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时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从容淡定。此乃众善奉行之要义,也是道教精神的体现。

  上一条 无为·无伪
  下一条 九龙山美丽的传说

  延伸阅读
  “喝西北风”蕴含的中华文化 “喝西北风”是一个民间俗语,通常人们想要形容自…
  机深祸深,量大福大 古人说“机深祸深,量大福大”,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…
  修道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修道?这个问题不仅适合所有信仰道教的人,也…

 [求神|广场][知识|经咒|心灵][道乐]
© 2022-2024 www.QiushenBaifo.com 求神拜佛